企业管理著作中会提醒读者,女性管理者的模式与男人不一样,她们更照顾人的感受,更强调对自己无形资产的运作。徐静蕾凭借博客打造了自己虚拟世界中的品牌,她不想变成电视台的一个打工者,而是想让电视台为自己的杂志品牌服务。“我有很大的商业计划,不过现在保密。我的潜力是无穷的,像我这样的都能成‘著名演员’,这世上还有什么不可能的事?”
徐静蕾为自己的杂志拉来了王朔
徐静蕾的数字化改造
Zcom总裁黄明明在美国留学期间注意到Zinio网站,那是一家电子杂志订阅网站:你订阅《福布斯》、《财富》,ZINIO就会按时将杂志内容送到你的电脑上。“但这个模式在中国未必行得通,一是收费,二是我们的媒体是不是已经累积到你不可替代的价值。”最近一年在美国学习传媒的瘦马也强调,“《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有些内容要付费订阅,这是他们100多年历史积累下来的独特分析的价值。但一般性的纸媒都有可能被网络、被电子杂志取代。”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市场调查发现,每年有2.5亿人次乘飞机旅行,这简直就是另一个国度,这里的人需要几本杂志。因此,航机类杂志大批涌现。如今,有关电子杂志的报告总宣称,电子杂志的用户已经有3000多万,几年之后可能就有8000多万,其论调很像是把互联网当成了封闭的机舱。但一个很根本的疑问是,一页页翻杂志的习惯为什么要复制到互联网上?那根本就不是网络上的阅读习惯。
电子杂志平台Poco现在转向做社区,Zcom更关注下载。黄明明说:“电子杂志有音乐,有视频,有动画,是多媒体的样式,但要想改变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是自找没趣。我们发现,100个人看到电子杂志,然后发现要下载一个阅读器,要用5分钟的时间才能读到杂志上的内容,90%的人就跑掉了。网络阅读习惯是马上就看,马上就忘。网络上的行为都是即时的,所以我们提供了在线阅读的功能。但一本成功的杂志是迎合了一类人的趣味,一个成功的网站则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趣味,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做杂志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需要快速拓展市场。”
徐静蕾1998年开始上网,也听到过许多“网络要改变世界”的传道,当时很不以为然。如今她体会到了“网络原住民”与“网络移民”之间的差别,“像韩寒这些‘80后’,网络就是他们的习惯,他们是网络原住民。王朔知道利用网络传播,但他并不十分熟悉网络的特性。我听他说,要把自己的书放到网络上靠点击和下载赚钱,也觉得不靠谱。但有时候他也能说服我,他说自己是第一个拿高版税的作家,那为什么不能从网上赚钱呢?”
徐静蕾的博客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于是做了“鲜花村”网站,召集一批人来写博客。但鲜花村并没带来实际的收益。她的朋友毕胜,原来在百度工作,现在自己创业“比邻网”,毕胜说:“博客与新闻互动才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这一点上看,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站做博客有天然优势,这个模式不可能复制到‘鲜花村’上。”他给徐静蕾的建议是:“不如做个电子杂志,不需要带宽,不需要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