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顶部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您当前位置:本站头条 >浏览文章

从外媒报道管窥“中国崛起”

2010-1-26 14:31:41中国承诺网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中国崛起·外媒

驻华外国新闻机构已达300多家 每逢"两会"等重大活动 境外记者常常上千

驻华记者见证中国崛起

不断开放的中国让外国记者能够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中国。1978年,中国只有43名外国记者在华常驻。

时至今日,驻华外国新闻机构数量已达300多家,记者近900名。最近数年,每逢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境外采访记者常常上千,中国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

与此同时,外媒观察中国的态度渐趋客观,深度与广度也日渐增强。

驻华记者说

CNN 驻北京分社负责人

2009年报道更多更深入

吉米·福洛库鲁斯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驻北京分社负责人,菲律宾人,1971年来华,在中国生活了38年,是西方记者中的中国通。

吉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CNN驻北京分社2009年有关中国的报道数量比往年多,记者人数也有所增加。除了目前的8名正式记者外,有时他们的摄影师忙不过来,还要聘请临时摄影师参与报道。吉米介绍说,2009年CNN驻北京分社共做了100多则报道,数量比2008年多了25%。

吉米说,他们的报道涉及范围也比往年扩大了很多,他们现在不仅报道中国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新闻,也做一些社会、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报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要比往年好得多。

在天安门观礼台报道大阅兵

吉米在回忆过去一年的报道经历时说,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国庆期间他和同事们对中国做的一系列报道。吉米说,除了报道阅兵式的演练情况外,他们还回顾了中国60年的发展历史,展望中国未来将面临的挑战等。

国庆当天,吉米早晨5点钟来到天安门广场,他和他的团队在天安门西临时观礼台报道大阅兵,这里是距离阅兵和群众游行方阵最近的地方之一。

他说:"我觉得作为媒体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近距离报道国庆场面十分难得,我们对日益强大的中国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吉米说,国庆当天最令他难忘、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是他们对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和翟志刚的独家专访,他们还探访了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近距离接触宇航员的工作环境,报道在海外引起了广泛反响。

"两会"上有说不完的故事

除了盛大的国庆庆典外,吉米和他的团队在过去一年里还做了很多其他报道工作。"2008年因为北京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我们度过了忙碌的一年,心想到2009年可以稍事休息,不会像2008年那么忙了,结果与我想的完全不同,我们的工作比2008年还要忙。"吉米介绍说。

2009年,CNN驻北京分社做了有关"两会"的大量报道,他们觉得"两会"上有说不完的故事。

谈到对2009年中国的整体印象,吉米说,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十分出色,近期有关经济增长率和出口的数据表明,中国政府2008年出台的刺激经济措施真正发挥了作用。中国的经济走势十分乐观,吉米同时也表示,中国仍然要做更多的工作,发展国内市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崛起已经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之一和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在将来也一定会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吉米说:"我们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世界也需要时间来适应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吉米说,CNN驻北京分社在新的一年里将会继续关注中国的经济形势,包括就业情况、房地产泡沫,以及环境问题等等。

外媒驻华记者

以"理解的姿态"报道中国

尽管外国媒体对中国走向崛起的疑虑和警惕并未消除,但西方媒体客观、积极、正面地倾听、解读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了,以"理解的姿态"看待中国已成为报道中国的一种重要模式。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驻中国记者孔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中国在很多全球大新闻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西方记者看到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对中国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路透社驻京记者储百亮则将记录变化作为报道中国的基本理念:"新闻都是关于变化的:社会在变化,人在变化,中国在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会有调整。所以,我不是写正面或负面的,而是写中国人是怎么看这些调整,中国政府是怎么看这些调整,有关部门要怎么解决这些调整,他们的解决方式是不是有效。"

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伊扎特·沙哈尔在向本报记者讲述半岛电视台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动因时说:"阿拉伯世界50多年来一直用他人的眼睛来看中国,我们认为已经到了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中国的时候。"这种区别于西方媒体立场的视角,自然会给予中国不同角度的关注。

分析

外媒看中国更积极、全面、深入

新华社参编部副主任、高级编辑赵丹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里,国际主要媒体更加积极、全面、深入地报道中国,上至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活动,国家的大政方针,下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报道面广泛、量大、形式多样,参与的媒体众多。

"中国模式"成关键词

2009年外媒涉华报道最显著的特点是,国际舆论开始超越经济层面,对中国影响力予以全方位观察,并深入讨论"中国模式"对于国际新秩序的影响和意义,讨论持续时间之长、文章评论数量之多、形式之多样、涉及媒体之广泛前所未有。

"中国模式"成了2009年年内国际舆论涉华报道的关键词。

从讨论的角度看,国际舆论主要关注"中国模式"在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及其对国际新秩序形成的影响和意义,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认为中国综合实力快速提高,令人刮目相看;二是期待中国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认为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力将更加强大;四是认为中国可能尚未做好引领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准备,"中国模式"面临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从讨论的方式看,除大量刊发报道、社论、访谈和评论文章外,一些网络媒体还多次开设专栏,就"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等议题征询网民看法。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还举办了2009年度中国高峰论坛,邀请世界一流经济专家面对面探讨"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模式"。

外媒热议源于中国崛起

国际舆论之所以热衷探讨"中国模式",是因为这种模式在短短30年的时间内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导致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模式"的最大作用在于,它提供了其他国家可效仿的、成为全球强国的另一种途径。它将深刻改变亚洲乃至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世界历史进程。

同时,"中国模式"的成功还将深刻影响国际体系转型的轨迹和方式。英国、俄罗斯主流媒体刊文说,中国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塑造国际规范和建立贸易、金融、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制度的进程中,已成为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关键"玩家"。

无法仅用"积极"概括中国影响很深远

2009年国际涉华舆论不是"积极"二字所能全面概括的,实际上中国的影响要更加深远得多,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经济的,也是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上的。"中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有别于西方传统经济学和发展模式的新范式。

国际媒体多层面、多角度认识中国、报道中国,总的表现是积极、全面、深入,不光是正面报道,也有负面评价,有疑惑不解,有批评指责,也有嘲讽攻击,有时同一媒体上交替出现不同观点。

但无论是哪种表现方式,都反映了一个客观现实:国际舆论对中国既抱有希望与期待,也怀有戒备与焦虑,面对复杂、多彩、多元的中国,国际舆论努力走进中国,解读中国,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已开始适应"中国模式"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国际通讯地位提升亚非国家更青睐新华社稿件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2009年努力打造世界级传媒的形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报道中国,反映世界。目前新华社的海外分支机构已经扩大到120余家,2010年还将继续增加,达到140家。

2010年新年伊始,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开播,在传统的文字、图片、网络报道之外,电视报道作为新的媒体业态,成为新华社拓展影响力的新手段。

本报记者从新华社信息中心获悉,2009年1月至11月份新华社的英文稿件在境外的落地率为50%,总稿件量为15万条。新华社信息中心是通过统计五大洲的一百多家主流样本媒体得出的数据,新华社的稿件在非洲和亚洲国家的落地率较高。

据悉,因2008年发生的国际重大事件比较多,其中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2008年新华社英文稿件的落地率比2009年稍高,为52%。

本版撰文/记者刘晓雪明天请继续关注《中国崛起·中篇》

关键字:
作者:刘晓雪 来源:法制晚报
0% (0)
0% (10)
上一篇: 合肥市年底大盘点,政府承诺兑现多少?
下一篇:中国将用强劲办案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0
 
合作伙伴: 承诺返利商城 幸福联盟 百度搜索 谷歌搜索 今日新疆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