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纽约拍摄的华尔街铜牛。新华社记者 刘欣 摄
在后危机时代,如果我们判断美国人的总需求要减少,随之全球总需求增幅放缓,那么,亚洲地区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呢?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技术,也不是管理,而是市场。谁能够为这个地区提供足够大的市场,谁就能主导亚洲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关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讨论越来越热——“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实质上是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这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原因又是什么?有人说,美国和中国实质上是世界经济失衡的两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消费和储蓄严重失衡。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曾说,是中国的储蓄助长了美国的房产泡沫,美国人太爱消费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太爱储蓄了……究竟如何看待这一系列问题?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向阳教授接受了《思想者》的专访。
《思想者》:有人说,美国和中国实质上是世界经济失衡的两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消费和储蓄严重失衡。您认为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
答:现在,国际上谈论全球经济失衡的时候,都把最后的焦点落在了美国的逆差和中国的顺差上,认为这就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核心。其实,这是一种很表面的且不负责任的说法。
《思想者》:为什么?这不是事实吗?
答:谈论全球储蓄与消费失衡,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储蓄和消费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实际上,一个国家跟一个家庭是一样的,总收入无外乎有两块,一部分是消费,一部分是储蓄,即收入=消费+储蓄。在国家层面,按照经济学的基本恒等式,储蓄这部分是用作投资的,所以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储蓄与投资。这是理论上的平衡,在现实中从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平衡,只有在全球层面上平衡才存在。
《思想者》:所谓全球经济失衡和储蓄与投资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答:从一个国家看,储蓄和投资是完全可以有差异的——如果储蓄大于投资,简单地说就表现为顺差;反之,如果储蓄小于投资就表现为逆差。这种差异派生出第三个等式:即储蓄-投资=顺差(或逆差)。如果主要国家的这种差距过大:一部分国家逆差过大,另一部分国家顺差过大,就出现了所谓全球经济失衡。
《思想者》:那么,今天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答: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匹兹堡G20峰会上指出的,全球经济失衡是个客观存在。简单地说,实际上就是美国多年来的储蓄小于投资已经不可持续了,换句话说,美国的逆差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过去20年来,美国一直是逆差,有逆差的国家肯定得有顺差的国家。当今世界最大的顺差有几个地区,石油输出国是一块,再有就是东亚。这几年,东亚最大的顺差国就是中国。只要深入地看看这种失衡背后的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问题了。
《思想者》:根据美国财政部日前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中国2009年12月间,减持了342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所持美国国债降至7554亿美元,虽然将美国国债第一持有国的头衔再次归还给了日本,但仍位居第二。
我们知道,美国一直是一种高消费与高负债并存的模式,它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占全球的65%,可为什么美国却总是“不差钱”呢?有人说,中国是穷国,美国是富国,可是中国却在“借钱”给美国,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答:美国的逆差背后反映的是其多年来的负债消费模式,也就是靠借钱过日子。支撑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的基础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作为世界货币的发行者,美国可以通过开动自己中央银行的印钞机,来换取真金白银,也就是其他国家实实在在的财富。这是支撑美国多年来负债消费的基本条件。反过来,美国之所以能够通过印美元来借债进而进行消费,是因为其他国家愿意接受美元。
二是美国的过度消费持续了这么久,与美国产业的空心化以及部分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直接相关。产业的空心化涉及很多问题。到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制造业占整个GDP的比例在12%~15%之间,与此相对应,美国经济增长只能依靠以金融业为主的虚拟经济。而美国之所以这么长时间致力于发展金融业,根本原因是它能够通过金融业在全球财富分配中获取最大的份额。
我们看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还是一个净债权国,美国人在海外的投资跟外国人在美国的投资相抵以后是一个正数,因而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亿美元的净投资收益。到2005年前后,美国的海外净债务超过2.5万亿美元,而按照美国官方的国际收支统计,海外净投资收益仍然为正。它作为债权国能赚钱,作为债务国还能赚钱,这是一个统计上解释不了的现象。
所以,一个很直接的推理就是,外国人在美国投资的收益率要远远低于美国人在海外的投资收益率。这种投资收益率的巨大差异就是建立在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之上的,这是美国攫取全球财富的重要来源。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手里有储蓄,但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就像我们的钱在我们这儿好像不是钱,只有到美国转一圈才能称做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