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们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摆脱路径依赖,自然是好的,但是,超越发展阶段,拔苗助长,则必然欲速则不达。中国创造需要真正的技术创新,更需要做出自己的品牌,但这将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如果现在我们就放弃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那是很不理智的。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令人扼腕,也再次引发了中国制造尽快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讨论。据说富士康虽贵为五百强,其代工的品牌声名赫赫,大赚特赚,但是富士康所得微不足道。以IPOD为例,富士康仅仅获得相当于其外壳的价值。富士康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缩影,我们的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也因为如此,不得不压低工人的工资,这是打工者压力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占领产业链的高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可改善工人待遇,避免富士康的悲剧。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靠不住,要转型的论调便不绝于耳。知易行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们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摆脱路径依赖,自然是好的,但是,超越发展阶段,拔苗助长,则必然欲速则不达。
金融危机的影响实在太大,中国在提倡扩大内需,而美国也正在试图变革。比如美国人的储蓄有所增加,为避免失业率急剧上升,越来越重视制造业的饭碗,于是,在美国出现了多年不见的贸易保护苗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空前增多。
应该看到,中国和美国都因为金融危机面临暂时性的困难,走点回头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人类几百年努力和实践结果的自由贸易,已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选择,这个方向是不会逆转的。核心的一点就是,基于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仍然是世界的主流。
美国人不可能大面积恢复已经放弃多年的制造业,因为在技术扩散和普及的情况下,一切高技术产业,其实同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那些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才有“资格”专注制造业,而美国的人力资本成本过高,制造业是其软肋,即使配合某些贸易保护政策,也难以与中国匹敌。所以,美国人声称的振兴制造业,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场政治秀罢了。
中国也一样,扩大内需自然不错,但是,扩大内需需要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这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改革税制,限制垄断,触动几十年不敢碰的强大既得利益群体,这必须假以时日,渐进式推进,不可操之过急。中国经济去年的“保八”,几乎全是政府投资的功劳。这一方面说明扩大内需之艰难,另一方面也证明,政府投资没能引发乘数效应,没能带动民间投资,这暴露了我们对内开放的不足。
政府投资的低效益,民间投资的受限,结构改革的艰难,都指向一个事实,中国经济的增长,仍将依赖制造业和出口,这几乎是一种宿命。
中国创造需要真正的技术创新。三十年来,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成就,乏善可陈,反复强调要创新,其实也印证了这个事实。新兴产业,没有哪个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我们这些年的进步,主要是开放和学习、模仿,而不是创造的结果。技术创新需要基础研究的突破,相关市场的培育,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这些,我们都还没有实质性进步。普遍和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对管制的迷恋和对市场的不信任,怎么能生出创新性的成果来?有趣的是,“人人都说创新好,只有山寨忘不了”。而山寨的泛滥和社会对其的高容忍度,是对创新的阻碍,也是对创新的极大讽刺。
中国创造更需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富士康这样规模的企业,也仅仅是为他人作嫁衣。也许我们低估了打造品牌的困难。品牌的本质并非技术水平高,而是其所有者的想象力和发展方向把握力。为什么联想收购IBM开始貌似很成功,最后却并不被认可?就是因为联想在把握个人计算机发展方向上能力欠缺。我们可以试着想象,如果麦当劳被中国企业收购,麦当劳作为世界品牌还能存在多久?看看这些年来有多少麦当劳的模仿者都销声匿迹了,这只能说明,对于快餐业的方向和品牌维护,只有麦当劳最有心得和水平,尽管麦当劳不是什么高科技,但是其中的玄妙之门,却不是一般人能把握的。说到底,品牌是一种文化,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如果美国人去经营五台山,恐怕五台山也得关门大吉。我们还没有发展到创造大品牌的那一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中国的沃尔沃车主们立即觉得自己的车贬值了。
美国人虽然发明了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但是,他们知道,没必要非得自己制造,进口是他们更便宜地使用笔记本和手机的办法。同样,创新虽然好,但是,终究不是说创新就能创的,如果我们把精力和资源,用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所谓创新上,而放弃了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就跟美国人去花精力制造笔记本和手机一样不明智。自然,这不是说,我们永远对此心安理得,将来随着制度的改进和学习效应,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创新成果,但是,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强求。反过来,我们要就业,要发展,美国人也得就业,也得发展,我们既制造又创造,美国人就只有去喝西北风了。
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高科技,而是提高人民的福利。别人的发明,一样可以为我所用,这就是中国今日经济增长的现实。中国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等,产量都是世界第一,既解决了就业,也提高了百姓的福利水平。
中国创造是方向,但在迈进的过程中, 我们先要安心做好制造业。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政府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