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2月10日上午11时55分(北京时间11日零时55分),美国一颗私营商用通信卫星和俄罗斯一颗报废的军用通信卫星在太空相撞,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生完整的在轨卫星在太空相撞。根据美俄双方透露的消息,卫星相撞位置在西伯利亚北部上空790至805公里处。
美国国防部的太空监测网最早发现了相撞事件,并开始追踪两大块碎片云。美国宇航局轨道碎片项目首席科学家尼古拉斯·约翰逊说:“这是两个完整的航天器首次意外相撞。这是糟糕的一天。”管理太空监测网的美军战略司令部发言人查理·德雷说:“我们正在跟踪太空碎片,它们对其它卫星造成了威胁。”美国宇航局说,在两颗卫星中,美方卫星是1997年发射的“铱33”商用通信卫星,重约560公斤;俄方卫星重900多公斤,已停止运转,上面没有移动控制系统。
俄罗斯航天兵第一副司令亚库申12日确认,与美方“铱33”卫星相撞的是俄罗斯于1993年发射的“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据亚库申介绍,由俄罗斯航天兵负责监控的“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自1995年起就已停止使用。目前,俄航天兵太空控制系统正在密切跟踪俄美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这些碎片可能分布在高度从500公里到1300公里的太空。
美国铱卫星公司发表声明确认了相撞事件,并称铱星已经被毁。该公司称,这是一起概率很低的太空事件,对通信服务造成的影响有限,公司正迅速采取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铱卫星公司管理着一个有66颗近地卫星的网络,主要向全球提供移动语音和数据服务,美国国防部是其最大客户之一。声明说,整个服务系统目前运转正常,在30天内将用另一颗轨道上的卫星来取代被撞毁的卫星。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约翰逊介绍说,每年都有废旧的航天器和火箭结构在太空解体,但过去20年来只发生过3起较小的撞击事件,从来没有发生过两颗完整的卫星相撞。有关方面正在评估卫星碎片是否对其它卫星和国际空间站造成影响。国际空间站在距地球大约354公里的轨道上运行,现有两名美国宇航员和一名俄罗斯宇航员服役,他们的安全引起各方关注。约翰逊说,两块碎片云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能“降落”到国际空间站的轨道上,“我们相信撞击事件给国际空间站增加的风险非常非常小”,但是碎片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和一些地球观测卫星的威胁更大,因为它们在更高的轨道上运行,距撞击后产生的碎片更近。俄罗斯航天署新闻秘书沃罗比约夫则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卫星碎片不会对国际空间站的安全构成威胁。
科学家目前还无法确认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大小和数量。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的太空碎片专家马克·马特尼说,他们目前已经监测到了数十个碎片,但随着进一步的监控和计算,碎片的数量可能多达数百个。如果将细小的碎片也计算在内,碎片总量将达数千个。
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太空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也对雄心勃勃的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专家点评
都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这次美俄卫星太空相撞事件可谓一次“里程碑”事件。其实,在历史上,太空发生相撞事件已有多次,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是两颗完整的卫星在太空相撞,而且是一颗废弃卫星与一颗正在运行中的卫星相撞。这可能意味着此类相撞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概率也越来越大。而相撞后,必然会产生大量空间碎片,俗称“太空垃圾”。
从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起,空间碎片的数量就在不断增加。通过光学望远镜和雷达观测到的大于10厘米的空间碎片每年平均约增加200个。而且大多数空间碎片都是在距离地球表面322至483公里高的低地球轨道上,对卫星和航天飞船等造成了潜在的致命威胁。此次卫星相撞产生的空间碎片,其运行轨道与原先轨道暂时应该是相近的,但随着大气的作用,这些碎片的高度会越来越低,因此影响到其他高度轨道上卫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事实上,尽管美国的太空监测网络几乎每天都会对其所监控的大约1.8万多个人造太空物体的运行轨道数据进行公布,以尽可能避免相撞事件的发生,但是由于预测精度低,即地面监测的误差是公里级,而卫星本身尺度只是米级,这就大大增加了准确预测的难度。
如何清理空间碎片已成为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不过,对空间碎片的清理与回收的确还是难题,不仅技术难度大,成本也高,如激光扫帚、太空垃圾网、自杀式清扫等一些先进技术大多还停留在设想阶段。因此,目前防范空间碎片只能以“躲避”为主,或者干脆等待其进入大气层烧毁。1993年10月,由美国、欧洲、日本和俄罗斯共同发起成立了“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这是目前为止国际上唯一专门协商处理空间碎片问题的机构。去年,联合国还采纳了该机构提出的“指南”,作为各国进行航天活动的参考意见。
中国也十分重视“太空垃圾”问题。早在1995年6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就正式加入了该组织,与各国共同探讨如何减缓空间碎片产生的途径和方法。中国还于去年3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这将为我国建立空间航天安全预警系统提供权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