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时
在法兰西的艰苦岁月
留法勤工俭学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共同倡导。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对正在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热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周恩来在《留法勤工俭学之大波澜》一文中曾指出:“迨欧战既停,国内青年受新思潮之鼓荡,求知识之心大盛,复耳濡目染于‘工读’之名词,耸动于‘劳工神圣’之思想,奋起作海外勤工俭学之行者因以大增。”
1920年7月19日,经过考试,邓小平取得了自费赴法勤工俭学资格,9月11日,刚满16岁的邓小平和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82名学生,乘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赴法,走上了探索人生的道路。
10月21日,在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邓小平和他的叔父邓绍圣以及20名中国学生一起到法国西部诺曼底的巴耶中学学习, 5个月后,因无力支付学校的各项费用,邓小平就离开了巴耶中学,前往克鲁梭市。
俭学不成,只好走勤工的路。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两年。法国的经济十分萧条,就业格外困难。
1921年4月2日,邓小平和邓绍圣等几名四川学生,经华法教育会的介绍到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厂做工。邓小平后来曾经说过:他在克鲁梭拉红铁,做了一个月的苦工,赚的钱连饭都吃不饱。他的“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幻想,变成了泡影。
4月23日,邓小平辞去施奈德钢铁厂的工作,离开了克鲁梭后,前往巴黎,四处寻找工作。1922年2月,他成为哈金森工厂的一名制鞋工人,制作防雨用的套鞋。
1921年3月,张申府与旅法留学生领袖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秘密成立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海外的中国革命者也积极筹划建立共产主义组织。
1922年 2月进入哈金森橡胶厂做工,是邓小平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在这里,他结识了王若飞、郑超麟、汪泽楷、李慰农等一批先进青年,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逐步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1922年 6月,来自法国、德国、比利时三国的18名勤工俭学生齐集法国巴黎郊区的布罗尼森林举行会议,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举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李维汉负责组织。邓小平于这年夏季正式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他说过:“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
1923年2月,邓小平参加了“少共”临时代表大会。会上,“少共”更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周恩来当选为执行委员会书记。6月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开始参加支部工作。从这时开始,与周恩来建立起深厚友谊。
他参与主办帮助在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中国同志学习理论的油印杂志《赤光》,他不但参加编辑、撰写,还刻蜡纸、油印、散发,十分活跃。因为他刻写的字迹端正、有力,版式设计美观、活泼,被大家誉为“油印博士”。
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过后,中共旅欧支部就组织了一场运动,就是组织学生的游行,突然冲进中国驻法国大(公)使馆,把公使抓起来,强令他在一份文件上签字。就是让他以公使的名义通电全国,支持国内的反帝爱国运动。这件事情震惊了整个欧洲,当时法国当局就大肆搜捕(旅欧的中国)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有20多名党团员被抓起来。就在党团组织遭到极大破坏的危险关头,邓希贤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回到了密探四布的巴黎组织革命工作。1925年 6月30日,在法国警方大搜捕结束仅仅一周之后,中共旅欧区临时执行委员会宣告成立,21岁的邓希贤出任执行委员。1926年1月8日凌晨,法国警方突然搜查了邓希贤等人的住所。然而,这里已是一座空房。
就在搜捕之前的几个小时,邓希贤和另外十几名中国青年悄悄登上了开往苏联的国际列车。
在莫斯科铸就心中的圣殿
从1926年 1月到1926年年底,邓小平还在苏联留学了近一年,这段经历使他更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追求。
1925年夏天,邓小平被选派到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创办的中山大学,与一般意义的大学不同,该大学的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共产主义群众运动的干部,所开课程主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和国际工人运动,学制只有两年。
由于当时国共两党处于第一次合作的时期,国共两党的许多名人都曾在此学习过。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邓小平与蒋经国不仅同在一班,而且同一个党团小组,邓小平是组长。蒋经国常请邓小平讲在法国勤工俭学的事。一天散步时,蒋经国好奇地问邓小平:你干吗老围着这么一条大围脖?邓小平对他说,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常去当清洁工,特别是拣马粪挣钱最多,干一天就是一个星期的花销,最划得来了,法国的清洁工都围这么一条围巾,因此他们每人也有这样一条。邓小平话语间有一种做劳动者的自豪。
邓小平没有完成学业,1926年底就根据党的指示回国了。然而,对邓小平来说,在苏联近一年的留学意义重大。首先,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过程中,邓小平虽然从一个怀有“实业救国”单纯理想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但毕竟没有系统地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正如他在莫斯科写的一篇自传中说的那样:“我过去在西欧工作时,每每感觉到能力的不足,因此我便早有来俄学习的决心”,“我感觉到我对于共产主义的研究太粗浅”。所以,从到莫斯科的第一天起,邓小平就下定决心:“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其次,邓小平在苏联切身感受到了没有压迫、没有黑暗、充满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友爱的社会,所有这些与他在法国留学时的境遇形成鲜明对照,他因此更加坚定了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
邓小平重视留学
1978年 6月23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邓小平在与清华大学负责人谈话时说,“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从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出国留学工作的序幕。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不久他又说,“我们的留学生有几万人,如何创造他们回来工作的条件,很重要……否则,这些人不回来,实在可惜啊!”
如今,距邓小平的上述批示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截至2003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70.02万人,有17.28万人学成回国。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课题组组长以上科学家的72%、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校长的77.61%、博士生导师的62.31%都有留学经历。
邓小平的家世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从这块土地往北一百公里是朱德元帅的故乡仪陇县;往东一百公里是刘伯承元帅的故乡开县;往南一百公里是聂荣臻元帅的故乡江津县;往西南一百多公里是陈毅元帅的故乡乐至县;往西百余里是罗瑞卿大将的故乡南充县。四位元帅一位大将的故乡,地图上五个小圆点,一连线可画出一个五角星。值得自豪的巴蜀大地,以这巨大的五角星辉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
让巴蜀大地更为自豪的是,邓小平的故乡广安县恰好在五角星中心。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邓家老院子”。其父邓绍昌(字文明)是小知识分子,开明绅士;母亲姓淡,出身于大家闺秀。邓绍昌在娶妻淡氏之前,先娶妻张氏,张氏未曾生育。淡氏有五个子女,即长女邓先烈、长子邓先圣(1927年 7月,改名邓小平)、次女早逝、次子邓先修(邓垦)、三子邓先治(邓蜀平)。淡氏1926年病逝后,邓绍昌又先后续弦萧氏和夏伯根。萧氏生子邓先清;夏伯根到邓家时,带来一个女儿邓先芙,以后又生育两女,一个夭折,另一个叫邓先群。邓小平先后有兄弟姐妹九人。
1909年,5岁的邓先圣进入私塾,私塾先生为其取学名邓希贤。
1911年,父亲邓绍昌参加川东地区的辛亥革命武装暴动,担任一名下级指挥。他把年仅7岁的邓希贤带到军营里住过两夜,这在邓希贤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浅的印象”。
在邓希贤家附近有座神道碑,老百姓都对它十分敬畏。有一天,邓希贤与几个小伙伴到这里玩耍,他鼓励小伙伴们爬到石乌龟背上去玩一玩。小伙伴们都不敢去爬,并劝说邓希贤也不要去爬,免得得罪神爷,招来了灾祸。邓希贤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大的本事,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先来试试。”说完,他就爬到石乌龟的脑袋上玩耍。看到神爷并没有降祸给邓希贤,从此,其他小伙伴也跟着一起爬到上面,娱乐嬉玩。
邓小平后来在北山小学堂读书,他天资聪颖,成绩出类拔萃,自我要求很严,即使顶风冒雨也从不缺课。他又是一个十分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他为了救济同学的妹妹治病不惜偷家里的 5个银元而挨打;他阻止同学欺负弱小的聋哑人。邓小平也会因为自己通过了背书而感到高兴,以致不小心打翻同学的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