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14日电(评论员 张智新)以钓鱼岛撞船风波为标志,中日之间近来发生系列事端,包括国防白皮书再度攻击中国军力,批判中国增持日元国债加速日元升值等,让平稳许久的两国关系再度显得异常敏感。这些事态发生的背景和时机为何,中日之间的互信和好感究竟有多脆弱,当前态势将向何方发展,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众所周知,近年来日本和中国大陆及台湾因钓鱼岛问题发生的摩擦风波呈上升趋势,但过去的风波双方通常都各让一步,动作仅限于一方驱赶,一方回避。像此次日方不惜诉诸撞船、追击、登船、扣押等强硬动作,并以国内法为依据逮捕船长,扬言将对其起诉并判刑的做法,尚属首次。中方如此密集高调反应,同样为近年来所罕见。
双方异乎寻常的强硬,与此次风波发生的特殊背景和时机有很大关系。背景之一,是日本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无论是自民党政权还是民主党内阁,以巩固强化据有权为核心的系列动作均是密集而广泛,包括订立法律、修建设施、扩充设备、强化巡逻等;其二是日本执政的民主党正处于党首亦即首相选举前夕,菅直人及其挑战者小泽一郎,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从选举策略上,都有表现强硬的冲动;其三是近期中美之间因黄海军演、南海争议等话题而趋于紧张,美联手周边国家应对中国崛起挑战的姿态极为突出。
再次时机和背景下,日方既有强硬的既往基础,又有强硬的现实冲动;中方则既有基于对日方近期行为忧虑警惕而试图强硬的心态,又有基于民意压力而表现强硬的迫切需要。结果导致双方均针锋相对甚至步步紧逼。
纵观这次风波中双方的反应,中国方面可谓紧锣密鼓、步步升级,但仍坚持有理有利有节。从9月7日事态发生,到9月12日的短短6天内,中国外交部门4次表态,有关官员4次约见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放人放船。中方同时还决定推迟原定于9月中旬举行的第二次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政府间谈判。交涉人员从外交部发言人到驻日大使,再到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直至部长,再到日前的负责外交外事的国务委员,步骤之密集,升级之明显,语调之坚定,实为近年来罕见。
尽管交涉如此密集且步步升级,但日方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仍保持了冷静和克制。密集且不断升级的表态和交涉,显示中国在涉及主权问题上坚持原则不动摇,但下述态势也充分显示,中方在具体行动方面则坚持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一是中方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对于群情激奋的民间保钓人士还是给予了一定引导甚至压制;其二是严格约束媒体评论和报道,从媒体报道的用语、语气和频率等多方面指标看,高层明显有对此进行控制、管束的动机,甚至近期将钓鱼岛问题、中日关系等列入不许评论的话题之列;三是交涉用语和语气也较为克制,“郑重表明”、“敦促”、“不要误判形势”等用语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至于日方的反应,表明看上去似乎较为节制,如官方多次呼吁国内冷静,同时要求中方理性冷静对待,宣布释放船员和所扣渔船,作出“希望不影响中日关系大局”的诸多表态等,但是其强硬不妥协,甚至主动挑衅的姿态显然仍占主导地位,包括两次撞击中国渔船并最终登船扣船抓人,迅速宣布逮捕船长并移送检察院,随后虽然宣布放船放人,但其地方法院又迅速作出拘留船长10天的决定,针对中方渔政船只巡逻提出抗议等。 中日双方同时强硬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双方近年来小心累积的政治、安全互信仍脆弱不堪,无论是历史问题抑或是领土问题,一个小小的个案都会完全动摇甚至彻底倾覆其基础。从这一角度看,日本对中国崛起予以过度解读甚或渲染,追求领土占有权迫不及待,无疑是轻视、漠视双方来之不易的互信;更高估了美国牵制、围堵中国崛起的能量和能力,低估了中国在维护领土领海主权完整方面的信心和决心,如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所言完全是“误判形势”。
尽管如此,透过似乎黑云压城的钓鱼岛紧张局势,仍可以看出中日间近年来苦心经营后带来的积极果实:双方高层都小心翼翼地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和底线,在顺应各自民意、开展政治努力的时候,均试图保持冷静、克制。更为可贵的是,双方尽管都打出强硬牌的同时,也都对随后的谈判妥协翘首以盼,随时做好后退一步以换取问题妥善解决的准备。而且民主党党首选举无论是谁胜出,对华外交的主轴和基调都难以发生大的改变。
从这一角度看,中日近期包括钓鱼风波在内的摩擦甚或对抗,无疑是两国关系的常态表现,两国在针锋相对的同时,均在自觉努力加以管控,所以对于中日关系未来大势,仍然可以保持谨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