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世界日报》9月24日载文《四面受敌下的中国,应该怎么办?》,摘要如下:
中日之间围绕着钓鱼岛的风波持续,而中美之间的人民币汇率之争以及贸易战争也不断升级,加之之前的美韩军演,东亚东北亚可谓风声鹤唳,乌云密布.
从表面上看,除了中美之间的经济纷争,其余的军演和钓鱼岛风波,都是由突发事件,比如天安舰被炸沉,中国船长被扣等引发。但实际上,这是中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与外部世界发生矛盾冲突的必经之路。换句话说,成为世界最大制造工厂,成为东亚第一强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骄人的成绩,也是引发冲突的导火线。
在整个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忍让克制,被动反击等各种手段,主导思想就是消除“中国威胁论”,强调“和平崛起”。在中国许多决策制定者的眼里,只要中国耐心做工作,就可以“拨乱反正”,传递真相,就可以化解矛盾。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中国外交呈现出程式化、老套化的对应模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付突发事件,缺少整体策略思考。举例而言,如果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真的进入黄海,中国又会怎么办?如今,日本就是扣住中国船长不放人,中国也一时找不到反制措施,这就是目前各方众说纷纭的原因所在。 中国不要战争,美日韩等国也不想与中国发生战争。但是,在钓鱼岛领土纷争,在东海、南海问题上,日本和美国都有既定的战略目标和无法退让的底线,并为此不惜与中国冲撞。但是,中国方面,除了口头大喊核心利益,或者强调和平,把问题“留给子孙解决”之外,其余都是采取“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临时应变措施。
那么,在目前的这种形势发展中,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
首先,应该认识到中国不能再以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而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另眼相看,那是一厢情愿,韬光养晦和一味强硬都不是好的对策,也解决不了“中国威胁论”的问题。
其次,不要过度认为中国和西方的矛盾就是体制之争,其实,现在的中美、中日之争,都是国家利益之争,领土主权之争,认识清楚了这一点,在对策的制定上就可以实事求是,坚持和妥协都要有精确的利益计算。
第三,中国在主权领土问题上必须有既定的外交反应程序,不能想当然,对别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底线也要有明确的认知,不要把自己逼上死角,也不把别人逼上死角,以至于丧失转圜的余地。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必须认清,只要中国内部稳定团结,再大的外部挑战也是可以应对的,而在全球化的时间,维持内部的稳定团结。因此,在中国崛起到今天这样的阶段,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人民的言论权力要有保障,贪官必须肃清,法制必须实践,贫富差距必须缩小,这不是为了取悦西方,而是为了中国自己。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中国如果让百万人上街抗议游行,日本的态度,美国的态度,是否会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