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广州11月22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1月22日载文《中国亚运金牌第一缘何无人喝彩》,摘要如下:
广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军团夺金狂飙锐不可当,截至11月21日已独揽金牌146枚,几乎占据目前已颁金牌“半壁江山”,把韩日两强远远甩在了后面,显出体育大国一骑绝尘的超强实力。
据说,中国代表团的最低目标是打破1990年北京亚运会创下的一个国家(地区)在单届亚运会金牌总数纪录(183枚)。按照目前夺金势头,中国金牌总数突破200大关已不存悬念,媒体已高调宣示“221金不是梦”,将要缔造“空前绝后”的亚运金牌“中国高度”。
但赛场内外传出的信息却并不和谐。应接不暇的一面面金牌,已令大陆民众曾有的激情和骄傲感不断褪却,甚至有媒体高声诘问:搞这么多金牌有啥意思?金牌第一或成讽刺?
2010年的中国毕竟不同20年前。北京亚运之时,中国大陆民众曾有“金牌狂热”情结,为了中国军团夺冠摘金注入了无比热情乃至疯狂。如今,多数民众的心愿意向悄然转变,不再高度聚焦“金牌得失”,而更看重体育精神,关注金牌背后人与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希望亚运盛会能为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友谊、进步和快乐。
应该说,中国健儿拼搏进取,金牌超多,可敬亦可嘉。民众感觉则是“爽,但并不快乐”。亚运赛场水平不高,也没有竞争力,中国军团占尽绝对优势,金牌第一毫无悬念,既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又觉得金牌太“水”。目前中国金牌数比主要竞争对手韩日的总和还多61枚,就是这超出的61枚也高于第二名韩国(55枚)。有24个国家和地区迄今金牌为零。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和角逐,如同“巨人”和“小孩”游戏,还有多少体育竞技的乐趣?一些项目中国选手“胜利会师”,把四年一度亚洲大赛变成了国内赛事,观赏价值减退,金牌含金量降低。
体育竞赛争金夺银,理所当然。中国曾被列强耻笑为“东亚病夫”,国家以争夺金牌彰显国力、振奋民心,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中国对金牌的崇拜和夺取金牌的方式变得扭曲了体育最原始的精神,甚至不计成本疯狂夺金,并未给民众带来民众带来的健身、健康的提升,对亚洲体育的发展也未必是好事。
亚运中国“一家独大”看似独领风骚,实质危机四伏。一则亚洲体育严重失衡,中国独舞,其他参与者成为陪衬,长此以往,无人喝彩,谁也不愿陪着玩。二则“中国兵乓球现象” 再现,亚运会演变为“一个超级大国(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对抗赛”,孤独求败,亚运会将逐渐失去其吸引力和生命力。亚洲体育盛会只有各方和谐共存,才能长久共荣。
从中国内部看,现实也一样严峻。一方面竞技体育辉煌达到顶点,一方面全民身体素质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持续滑坡;一方面金牌空前大丰收,一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三大球整体性创历史最差,甚至沦为亚洲二、三流,引起国民的极大不满;一方面运动员多数还在专业体制下“生产”,一方面却挂了“大学生”等身份参加以业余选手为主要对象的亚运会。
体育本来是鼓励国民综合素质向前发展,但在“金牌战略”下,中国体育界把体育等同与金牌,把体育当作强国符号。在这种动力机制作用下,各级政府体育局成了“金牌局”,不择手段追求金牌,必然浮夸、违规、腐败,耗费过多的国家资源财力。“唯金牌论”与“唯GDP论”和“GDP崇拜”一样有害。
中国代表团已经连续七届亚运会高居金牌榜第一,也经历了奥运金牌第一的“加冕”,争金牌已经不是当务之急,应该淡化金牌,让体育理念真正回归,以人为本,把主要的资金、精力投入全民健身,真正实现公平竞赛。在中国崛起的形势下,体育并不代表国力和尊严。中国经济的强盛远比体育更有话语权和表达力,更能真实地树立中国新形象。国家强大了,能多拿金牌自然好,但必须要建筑在国民体质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广州亚运中国军团金牌多少不应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0金也好300金也罢,并不意味中国自动迈入体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