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31日文章】题:中国不同于世界的十大理由(作者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主席斯蒂芬·罗奇)
中国怀疑论者又重新集结起来了。他们每隔数年就会出现一次。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不管这些唱反调的人怎么说,中国却继续维持着现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奇迹。这种趋势看来还将持续下去。
如今,这些狂热的中国怀疑论者,反映了一系列对中国经济的忧虑——尤其是通货膨胀、过量投资、工资飙升及银行坏账。许多知名的学者警告,中国很可能掉入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脱轨的“中等收入陷阱”。
上述许多担忧可能都蕴含一些客观事实,特别是通胀的问题。但是,它们大多源自错误的概括性判断。这里有十大原因来说明为什么不能通过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来推断中国经济的走向。
一、战略:自1953年以来,中国便开始通过“五年计划”来制定其宏观目标。这些计划有清晰的目标和政策来达到所设定的目标。最近的“十二五”规划很可能是一个战略转折点——从过去30年非常成功的生产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
二、坚持:历史上的动乱,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创伤,让中国领导层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这让中国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免受“附带损害”。在对抗通胀、资产泡沫及贷款质量恶化问题上,这样的坚持也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
三、财力:中国也有能力实现其“稳定压倒一切”的策略。超过30年的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的经济活力。其中,企业与金融市场改革是关键,而中国也将进行更多改革。此外,中国也显示它能够从过往的危机中学习,并且在必要时作出调整。
四、储蓄:超过50%的国内储蓄率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好处。它能给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投资项目提供资金,并且其加强了外汇储备的缓冲能力,减少中国受到的外部经济冲击。如今,中国准备利用一些剩余储蓄来促进经济由外需型向内需型的转变。
五、城市化:过去30年,中国城市的人口从20%上升到46%。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在未来20年,中国将有3.16亿人从农村进入城市。这样一个空前的城市化浪潮,将为基础设施投资和商业及住宅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然而,供应方却对过度投资和“幽灵城”一直有恐惧,没有给予高涨的需求应有的重视。
六、“唾手可得的目标”——消费:私人消费大约只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7%,这一比率是所有经济大国中最少的。通过创造就业、增加工资及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规划很可能大幅提高可支配消费开支。到2015年,消费占中国GDP的比率可能增加5个百分点。
七、“另一唾手可得的目标”——服务业:服务业仅占中国GDP的43%,远低于全球水平。服务业是中国向消费型经济转型的策略的一部分——尤其是大规模和交易型产业如分销(批发与零售)、国内运输、物流供应链及酒店和娱乐业。在未来5年,服务业占中国GDP的比率可能超过4%。这是一种劳动密集、资源节约和环保型的发展模式,恰恰是中国下一阶段发展所需要的。
八、外国直接投资:中国一直对追求效益和想要在其市场分得一杯羹的全球跨国公司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种投资给中国带来了能加速其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系统。中国即将实行的增加消费再平衡,意味着对外国直接投资态度的可能调整——从制造业转到服务业——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九、教育:中国已在建设人力资本上取得了巨大进展。如今,中国的成人识字率接近95%,中学入学率高达80%。在最近一项“国际学生能力评估”(PISA)中,上海的15岁学生在数学和阅读项目中名列全球第一。现在,中国大学每年有超过150万名理工科毕业生。这个国家正朝着知识型经济稳步前进。
十、创新:2009年,中国有约28万份国内专利申请,数量在全球名列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中国则排名世界第四,而且专利申请的数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中国的目标是到2015年时,研究与发展开支占GDP的2.2%,比2002年翻一番。这符合中国 “十二五”规划中把以创新为基础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作为新着眼点的目标。这些“战略型新兴产业”包括:节约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设备制造、可再生能源、可替代材料和使用可替代燃料的汽车。目前,这7个行业占中国GDP的3%,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把比率提高到15%,达到产业链的显著提升。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史景迁(乔纳森·斯潘塞)早就警告说,西方一直倾向于用看待自身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对中国家庭手工业持怀疑态度的人就是典型的例子。确实,若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失衡是不稳定且不可持续的。事实上,中国领导人也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过类似看法。
不过,这也是中国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确实值得认真分析。在西方,战略已经成为一种自相矛盾的概念。然而,中国却通过一种过渡性框架的安排,来解决它在可持续发展上面对的约束。此外,同被困在一个功能失调的政治困境的西方不同,中国不仅可以坚持、也有能力来实现其战略。所以,我们应该相信中国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