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顶部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您当前位置:新闻 >生活 >浏览文章

一个诗人与一座小小的城——石河子

2009-10-2 8:07:36中国承诺网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石河子,一座被一位诗人的目光深情抚摸过的城市。

50年前,他一到这儿,就对她“一见倾心”。50年后,世人眼中的她,依然保持着他诗句中的清新自然———“树林苍郁”“百鸟鼓噪”,空气里有“田野的芳香”,好像女为悦己者容,他的倾心让一座城市为他保持着青春的容颜和端庄的气质。

在一段电视片中,我看到远在北京家中苍老衰弱的诗人,由夫人为他举着话筒,而几近失明的他已分不清哪儿是电视镜头,他就对着空茫的世界,用缓慢的语调,有些语无伦次地说:“石河子,小小的城市,但对我想起来都是很深刻的。我怀念我的家乡,第二个就是石河子。”那是在他去世前两年拍摄的。他生前在许多场合向人提起石河子时,都要在前面加上“小小的”,流露出他内心的偏爱和眷恋。

就是这座50年前在中国地图上还找不到的“小小的城”,用她罕见的包容和慈爱,用她感人的质朴和温情将诗人那凸出的、受伤的、“里面像在沉静地波动着一种发热的溶液”的前额揽在怀中。

“天山向我露出和善的微笑”

有人曾感叹今天的青少年“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但在小城石河子,走到街上随便问哪个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会不知道艾青,即使没有读过他的诗。因为在这个城市人流最密集、装修得最漂亮的中心文化广场上,一座中国首家以诗人名字命名的诗歌馆———艾青诗歌馆,已在此静静伫立了快20年了。这里的人提起艾青时有一种别样的亲近自豪,好像他还住在小城里,伸出手就可以指给你他家的门牌号。

在艾青诗歌馆里,有一幅艾青与王震晚年的合影。两位白发老人以那个年代中国人少有的亲昵举动,脸贴着脸,紧紧搂在一起。王震揽着艾青的肩膀像一个老大哥,白眉毛下的眼睛里,眼泪快要夺眶而出;艾青扶着王震,嘴角微微上扬,也在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激动。他们一生的交集都浓缩在这张照片中。

没有王震,也就没有石河子人眼中的艾青,前者对后者的保护和关爱,更令人感慨。在那个非常年代,艾青大概是国内唯一一个享受“部级”待遇的大右派。住高干宿舍、拿师级工资、吃小灶,并且,还经常受邀与兵团各首长,农八师师长罗当正、政委鱼振东出席各种大型会议,或出现在高级的社交场合,受到贵宾的礼遇。他来到“天高皇帝远”的石河子,这里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树夹道欢迎他,这里热情质朴的人们还给他宝贵的尊严和自信。

艾青的到来成为小城石河子1960年秋天的热门话题。石河子人沙平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了他第一次看见艾青的情景:“那天傍晚,在新疆石河子管理处旁边的一个普通篮球场上,密匝匝的观众正在围观新疆军区篮球队与青海队赛球,在不经意的回头中,我猛然发现在我和朋友身旁不到一米处,有位身材伟岸、前额广阔、长发后梳,从风度到气质都颇为不凡的中年男子牗其实,艾青当时已五十一岁,但外表看来不过四十上下牘;在他身旁站着一位文质彬彬、风姿绰约的中年女性。我立即断定:这是艾青和高瑛夫妇牗因为过去从书上、画报上看到过艾青的照片牘。于是,惊喜地把这意外发现告诉了身边的朋友———一个当时还未满二十岁的大学生,他擅长绘画。朋友就再不看赛球了,立即掏出笔记本和钢笔速写起艾青。画着、画着,不期然被艾青发现了。诗人含着满脸微笑,微侧过身勾过头来幽默地注视朋友的绘画,我轻轻推了朋友一下,朋友抬头看到艾青在注视自己的画,不由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笑了。艾青也和我们相视而笑了牎笑得是那样亲切,目光是那样的热情、友好。”

“此后,在石河子的林荫大道上,黄昏时常可看到诗人在散步;在唯一的一家电影院里,有时演出一些那个时代特有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剧目,又常会看到诗人坐在椅子上打瞌睡。据说,有一次农八师文工团排了一台新戏,请师首长和艾青看戏,不到十五分钟艾青就睡着了,在座谈讨论这出戏时,艾青大胆而幽默地说:‘演得太精彩了,居然把我带进了梦乡……’惹得全场哄堂大笑。”

艾青在石河子安家后,“犹如巨石投水,激起了层层波浪。”小城里热爱文学的青年们纷纷登门拜访,谈诗论文,要求指点习作,艾青对谁都来者不拒,热诚相待。在这一大批来访者中,有后来写出了有影响的话剧剧本《未来在召唤》的赵梓雄;但更多的是后来成为诗人的杨树、杨牧、杨眉、石河、李渝、高炯浩等。

已入知天命之年的石河,一谈起当年与艾青相处的经历,脸上的表情立即生动起来。

“艾青这个人平时挺严肃的,言辞也很尖刻,第一次见他的人和他说话心里有些怕。”

“不过和他相处久了,就觉得他人虽然高高大大的,有时却像个孩子。他曾当我的面向我哭诉在家里人那里受的委屈,把我惊呆了。”

“他耳朵尖,有次我和他出去散步,正和他说话呢,他忽然指着两个在我们前面走的姑娘说,她们两个,一个是扬州的,一个是杭州的。”

“他口无遮拦,什么话都敢说。有时走在街上听他说一些当时的敏感话题,我都心里慌得四下里张望,生怕被人听见惹祸,他才不管呢。”

“现在想想有些后悔,当时应该把他说的那些话记下来。”

“他是个真实的人。”

“何必隐瞒呢?我始终是旷野的儿子”

关键字:
作者:高方 来源:新疆日报
0% (0)
0% (10)
上一篇: 鸟的迁徙:关于承诺的故事
下一篇:新疆的明天会更好
0
 
合作伙伴: 承诺返利商城 幸福联盟 百度搜索 谷歌搜索 今日新疆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