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60周年,各媒体都在从不同的视角回顾共和国60年的光辉历程。如此大规模、密集性的历史叙述,对现实产生的冲击力是可以想见的。徜徉在这些文字里,年长者曾经的理想与激情被唤醒,年轻人则平添出几许沧桑之感。
在这许多回顾与纪念中,上海电视台做的一个专题颇有意味。这一名为《看懂中国——外国影像里的60年》的专题,首次从外国著名记录片大师的视角,回顾中国60年的各个历史阶段。
60年,西方影像里中国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镜头里愚昧、野蛮、封闭的国度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朝气蓬勃的城市、阳光灿烂的笑脸,是丰富多元的文化。然而,巨变的并不是影像本身,而是影像背后的价值认同——曾经带有太多意识形态的看与被看,正渐渐回归正常的认识与沟通;影像背后的故事,少了些政治影响,多了些商业意味。尽管,误读仍然存在,但被误读者已能坦然并自信地面对这一切,就像面对总会有波涛的海洋,人们更乐意把误读总结为对一个新生事物认识的规律。
这样的变化当然基于新中国60年辉煌巨变。当积贫积弱的中国成为力挽全球经济危机的中坚力量;当曾经被讥讽为养活不了数亿人民的中国共产党,不但让十多亿中国人摆脱了饥饿、疾病和贫困,获得财富,还赢得尊严;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非但没有走进死胡同,而且屡次创造出人类奇迹,有谁不为这样的巨变动容?有谁能掩盖得了这明亮的底色,给正在崛起的中国一个灰色的写真?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民族的宽容与自信回归,开放的中国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同。经济富强固然是让外界改变对中国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我们自身在观念上的改变,同样是让外界“看懂中国”的一条重要线索。
要让别人看懂你,就要给别人以了解你的机会。60年前,我们无法想像会有数百名外国记者常驻中国,更无法想像,面对蜂拥而来采访奥运会的外国记者,我们敞开大门,允许他们在“中国境内”任何地区进行采访。
从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中国的帝国形象进入西方文化的视野开始,外界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这一庞大、复杂国家的好奇与想象。但是,千百年来,外界对中国的认识很多都是建立在商人、传教士、水手们的记忆碎片上。直至60年前,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打开中国张望世界的窗口,也给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机会,在不断的对外开放中,中国的形象才越来越丰富和具体。
要让别人看懂你,就要给别人以独立判断的机会,并允许不同判断的存在。不同的价值观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对一个人、一件事如此,对一个拥有十多亿民众、数千年历史,且试图走一条人类社会发展新道路的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如此。
要让别人看懂你,还要有直面问题和困难的勇气,以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外界的质疑甚至敌意。并不是所有的真实的都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敢于面对真实,我们就有勇气从容面对那些灰暗的镜头和镜头背后的指责。今天,当我们平静地面对外国人镜头之下的中国富豪高消费、贫困的乡村、污染的河流,甚至千奇百怪的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睡姿,我们并不是对这样的事情熟视无睹,而是承认它的真实存在,并自信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让我们以更从容、自信的姿态,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