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警工作千头万绪,接触最多的是普通群众,在积极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新形势下,如何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场景和不同对象,做一名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的“新型人民警察”,是每个基层民警应该认真深思和实践的问题。
一、从细节入手,拉近心理距离
毋庸讳言,部分民警头脑中的特权思想似乎与身上的警服息息相关,只要一穿上警服,职权和权威就油然而生,脸上写满了不可侵犯,总是颜面深沉,客气礼貌不足,在任何人面前均以管人者自居,动辄声言厉色,使群众望而生畏,避而远之。民警平时说话,应忌讳高高在上,以法压人,而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从细节入手,说有技巧、有感情的话,提高自己的亲和力。一是主动问候。“你好”,虽然只有片言只语,但它是引导你与别人深入交谈的一座桥梁。二是注意称呼。在称呼上要注意尊老爱幼。“大爷”、“阿姨”叫的人心里甜蜜蜜;“老李”、“小张”甚至流行称呼“帅哥”,都让人觉得亲和。三是适当夸奖。交谈时,不要吝啬你的“美言”,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或长处并予以称赞,增加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剂”。四是出语谦逊。妄自尊大,开口便自己如何如何,很招人反感。自己降低自己,反而会在别人心中增加分量。对以上细节驾轻就熟后,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和群众越来越熟,老百姓总是笑脸相迎,端茶倒水,自己对辖区情况掌握的越来越多,情报信息,破案线索越来越多,社区可防性案件不断下降,组织社区群众开展联防活动也不象过去那么难了。
二、实话“巧”说,事半功倍
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同样的事用不同的话说出来,效果大相径庭。有的民警初次调解纠纷,没过几分钟,就武断地说一方错了,另一方顿时火冒三丈,暴跳如雷,认为民警有意偏袒对方,于是不愿意再接受调解了。后来还是富有经验的老民警出面调停,此事才作罢。老民警事后教导新民警说,调解纠纷时说话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一刀切”地判定谁对谁错,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即使是一方错了,也不能太“实话实说”,而要实话“巧”说,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真正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话说在点子上,做到以话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执法中最重要的是要巧妙、合理地使用语言,向当事人讲清法理、事理和情理,做到以话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努力实现执法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近期,城镇辖区发生1起纠纷。起因为手机店老板袁某五岁的儿子将垃圾倾倒在某单位后院内,遭到值班老汉姚某的呵斥,听到儿子哭声的袁某循声前来论理,争吵间老汉骂了袁某,冲动之下袁某动手殴打了姚某和前来劝架的徐某。一行人吵吵嚷嚷地到了派出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声音压过了民警劝解的声音。民警告诉袁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父母责骂的孩子难道能对父母动手吗?《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殴打六十周岁以上的人要从重处罚,也体现了这种文化观念。民警的一席话让年轻气盛袁某心服口服,不仅向姚某赔礼道歉,还主动掏了医疗费,姚某也向袁某说了对不起,一场干戈化作玉帛。
“会说话”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基层民警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学习和积累,不断掌握更多的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才能牢牢掌握话语的主动权,顺利开展各项基层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