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网站7月6日报道】题:中国建设大潮引发对过度负债的担忧(记者 戴维·巴尔博扎发自武汉)
武汉这座位于中国中部、拥有900多万人口的城市计划在7年内建成一个全新的轨道交通系统。武汉市的总体规划还包括两座新的机场航站楼、一个新的金融区、一个文化区和一条江滨步行街。
建设狂潮让武汉始终笼罩在尘霾中。不足为奇,武汉一官员被人称为“满城挖”。为武汉制定的计划看起来也许过分了。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其他数十座中国城市在争先恐后进行耗资巨大且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年来,政府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方面的支出已经超过外贸,成为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换句话说,地铁和摩天大楼正在取代出口海外的家具和iPhone,成为该国实力的象征。
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繁荣可能因此种建设热潮而受损。地方政府通过大量借贷和掩盖真实负债水平的手法为建设热潮提供资金。
专家说,危险在于,中国的地方政府可能已经债台高筑——这一隐藏着的不利条件可能在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内妨碍中国的经济增长。
在中国各地,建设项目遍地开花。所谓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目前已接近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0%。在现代历史上,没有其他哪个大国接近过这一比例。连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也只达到大约35%。在美国,这一数字数十年来一直徘徊在20%左右。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国问题专家鲍泰利说:“如果说中国有所擅长,那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但目前来看,投资率太高了。没有人知道其中有多少是考虑欠周、未来会成为坏账的贷款。”
10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北京的技术官僚在持续地、精明地微调该国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混合体制。但事实上,地方政府常常违逆北京的目标。北京的某些目标和政策也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远比外界可能认为的更为混乱,经济也更为脆弱。
以武汉为例,对其财政状况的仔细研究表明,它已经从国有银行借了数百亿美元资金。但这些贷款很少直接流向地方政府,是市政府开办的投资公司出面借的钱。这些商业实体的债务不会在武汉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
瑞士银行最近一份报告预测,在未来若干年内,地方政府的投资公司可能会拖欠多达4600亿美元债务。
虽然听起来很吓人,但很多分析人士认为,没有理由感到恐慌——在中国发生导致经济崩溃的银行业危机的威胁并非迫在眉睫。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北京拥有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以及中国各国有银行手中还有该国13亿公民的大量家庭储蓄。因为所有这些资金都受到政府对资金流入和流出中国的限制的保护,中国的银行不可能遭到全球性挤兑。
分析人士说,真正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开始给该国的增长前景投下巨大阴影。一些专家认为,如果中国不是通过投资推动增长,而是不得不花钱帮助银行处理地方政府拖欠债务这一问题,中国可能最终会陷入日本式的长期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