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9月6日文章】题:中国的包办婚姻逐渐消失但金钱依然是标准(作者艾丽斯·埃克曼)
无论在中国的城市还是农村,包办婚姻如今极少。大多数年轻人自己选择配偶,离婚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即便在媒人一直都存在的农村,包办婚姻也变得稀少。
中国人结婚更晚,尤其在城市。这是政府所要求的一项政策的结果(从1981年新婚姻法开始实施,中国合法的最低结婚年龄为女性 20岁,男性22岁),更是教育水平提高和生活条件改善的结果。例如在上海,根据市民政局通报的2010年1月的数据,男性平均结婚年龄约为32岁,女性为30岁。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对婚姻的期待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伴随着性解放,婚前性行为已不再是禁忌。中国年轻人如今谈论的是爱情、性格合得来、共同追求和外貌吸引力。而上两代人多数经历的是包办婚姻,这使得表达自己的感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尽管有了这些变化,婚姻在中国依然是一种社会责任。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不结婚就生孩子是难以想像的,他们普遍还在施加很大的影响:他们当中许多人不断地提醒自己30来岁的孩子该结婚了,并表达对孩子另一半的意见。而反对的意见难以绕过,这和在相邻的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如韩国、日本的情况一样。
家长的影响力很大,因为他们大多数为年轻夫妻筹办婚礼和安居慷慨解囊,如购买住房和装修。
因此,许多中国人最终结婚是“因为年龄”,是“因为确实该结婚了”。尤其是男性,因为他们面临着对其不利的性别比例。2010年,中国社科院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由于新生儿男女比例失衡,从现在起到2020年,大约2400多万男性有可能找不到配偶。
一般来说,在城市和在农村一样,中国年轻的单身男女承受的结婚压力日渐增大。因此,近10年来,人们看到交友网站、电视相亲节目、大城市里的婚介所以及由主要网站在各大城市公园里举办的相亲活动激增。
一个尚不多见、但有可能形成规模的新现象在中国南方、主要是在云南和广东等边境省份出现:与外国女子、主要是越南和柬埔寨女子结婚。
目前大约有1.2亿多人在交友网站上注册,接近全国人口的10%。对交友网站内容的分析突出了另一个变化:择偶标准的变化。在拥有4000多万会员的世纪佳缘网上,对单身者关注的重点首先是收入,然后才是其他。在珍爱网上,人们可看到择偶标准包括,“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有车”和“有房”等。
马诺曾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女嘉宾,她因在节目中回答想要邀请她骑自行车逛街的男嘉宾时说“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吧”,而引起公愤。许多男性在网上表示了对“物质女孩”的厌恶,马诺不过是她们当中的一个代表。
如此看来,中国社会与我们几十年前的西方社会相同:包办婚姻逐渐消失、性解放、结婚和生孩子的平均年龄推迟。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和面对收入差距的情况下,婚姻已成为一种过上更好生活的手段。中国的婚姻尽管更自由了,但它依然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