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顶部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您当前位置:参考 >参考消息 >浏览文章

中国关于死刑的争论走向开放

2011-9-30 17:09:47中国承诺网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9月28日报道】题:中国关于死刑的争论变得越来越开放(记者梅根·拉贾戈帕兰)

 

上个月底,奸杀一名少女并杀害少女3岁弟弟的中国南方农民李昌奎接受了法院的第三次审判。针对他的指控和证据与上一次审判时几乎一样,但这一次他却被判处死刑。

 

几个月前,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撤销了下一级法院对李昌奎的死刑判决,改判为死缓。但高院的仁慈却招致了公众的强烈反对,要求判处李昌奎死刑。一名网友在网络论坛上写道:“李昌奎不死,则中国法律死!”

 

正是这种巨大的公众压力最终导致法院作出了不同寻常的再审决定。

 

李昌奎案只是一系列死刑判决争议中的最新案例。它说明,中国日益开放的死刑改革争论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越来越多的律师、学者、记者和司法官员支持改革死刑,但普通民众也越来越能够迫使法院改变被视为过轻的判决——有人认为这近乎于“暴民正义”。

 

中国社科院法律专家刘仁文说:“说到民意,我感到很矛盾。一方面公众能让法院负起责任,避免出现腐败问题,这是一种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在这个案子中)公众的力量似乎太大了。”

 

中国每年执行死刑的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大赦国际”认为达到数千人,而实际数字则是国家机密。在中国,虽然支持完全废除死刑的知识分子人数相对很少,但司法改革的倡议者称,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法院减少死刑判决的数量。

 

这一运动在今年2月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中国新的刑法修正案首次取消了13个死刑罪名,包括走私文物罪和逃税罪等。那个修正案被誉为中国政府致力于减少死刑的一个证明。

 

北京大学一法律学者说:“近两三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一直在努力减少死刑判决的数量。但在碰到引发巨大民愤的案件时,最高人民法院基本上承受不住来自舆论和党的压力。他们只好动用死刑。”

 

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的对话基金会执行董事约翰·卡姆说,法院也经常受到压力,不能表现得“对犯罪心慈手软”。他解释说:“如果经常作出不得民心的判决,就会影响你升迁的机会。”

 

在中国,微博和网络论坛已经成为批评意见的扩音器。在二审改判后,受害者家属在网上发帖反对这一判决,要求判处李昌奎死刑立即执行。

 

他们发的帖子引起了中国各地网民的关注,把一个地方案件变成了全国新闻。

 

法律专家认为,现在就断言此类案件是否会产生舆论影响判决的长期效应还为时过早。

 

一位知名法律学者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舆论,而在于法院够不够独立。事情本不该是这个样子。”

关键字:
作者:admin 来源:参考消息
0% (0)
0% (10)
上一篇: 外商看好中国艺术品收藏潜力
下一篇:中国“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外媒竟然如此评价
0
 
合作伙伴: 承诺返利商城 幸福联盟 百度搜索 谷歌搜索 今日新疆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