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1月14日在日内瓦首次就全球知识产权状况发表了题为《变化中的创新》的报告。据该报告披露,近年来中国在 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R&D)方面进展较快,截至2009年,中国的研发总体投入资金规模已经超过日本,一跃成为排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投资国。笔者以为,这一信息中传递和包含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彰显了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历经起伏波动,政策层面的方针措施也是更迭不断,但“科技兴国”、“科教兴国”的战略却坚持未变,并且始终得到了较为坚定彻底的贯彻落实,从而为中国 R&D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制度基础,推动其不断前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R&D更是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由国家统计局、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进行的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活动报告显示,从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间,我国 R&D总经费保持了年平均23.0%的增长速度,在2009年达到5802.1亿元,是2000年的6.5倍, R&D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70%,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进步不可谓不明显。
第二,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改革的成效。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资源在第一、二、三产业间的配置,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上述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充分发挥。
而R&D正是促进科技进步的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动力源,因此它也就理所当然地 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的关键要素。R&D 投入力度的加大,表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进程中科技生产力的作用在增强,也就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在朝着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先进方向上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第三,反映了全球研发格局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还显示,全球研发方面的投资从1993年到2009年增加了约两倍,其中70% 的投资来自于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其比例在缩小,而中等收入国家的研发投资同期增长了13%,这其中由中国贡献的份额已经上升到10%。近些年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导致其出现了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
而相比之下,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却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表现在 R&D方面,就是投入资金量的不断加大和全球占比的持续提高。按照目前的情况推演,我们有理由相信,除非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严重的麻烦,中国在引领全球R&D发展趋势的角逐中将会有更抢眼的表现。
成绩固然是令人振奋的,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投入规模上去了,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量变,在衡量 R&D实力最为关键的专利数量、研究人员密度等核心指标方面,我国与美欧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还需不断努力追赶。在未来岁月中,要想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 R&D大国,实现我国R&D事业由量变到质变的根本转化。
笔者认为除了要继续贯彻实施科教优先发展的战略,不断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外,还应当秉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到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这三大社会研发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推动产学研立体化、协同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投入资金规模的有序扩充,以及R&D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作者系上海证券研究所总经理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