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站12月8日发表题为《灰度》文章,以下为主要内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一拖就是15年,时间长得足以让“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如是说。甚至就在10年前中国获得了世贸成员资格时,朱镕基预计还会有很多“头疼的事”,包括关税上的损失和外国竞争让农民所遭遇的困难。
不过下这个赌注对于中国来说还是成功的。中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外国技术、中国劳动力和开放的全球市场成功结合在一起,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测。
相反,现在轮到中国的贸易伙伴们皱着眉头来仔细考虑中国的世贸成员资格了。它们有很多要抱怨的:中国出口过多,它们的市场上充斥着廉价的制成品,而这些产品得到补贴;中国囤积居奇,把重要的原料如稀土留给自己的企业;中国的市场仍然偏向自己而不利于外国企业,有时候是执行世贸规则过于缓慢,有时候是突然颁布不利于外国人或者外国人不熟悉的不成文规定。中国让跨国公司进入,只是为了榨干它们珍贵的技术,然后把它们踢开。
这些批评声有很多都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看待中国的“过错”。从国际贸易来说,各国的消费者都从廉价的中国产品中获益。中国的增长为其他国家的出口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中国现存的壁垒往往也被人夸大。中国对进口产品的开放程度要比当年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日本更大,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开放程度要比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韩国更大。中国的关税平均不足10%.而巴西超过了30%。
至于外国企业在中国所遭遇的障碍也没有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糟糕。大家对中国的牢骚更多一些,这是因为大家的利益更大一些。外国人所获得的中国市场份额可能要比他们希望的少一些,但是中国馅饼之大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假如中国被排斥在世贸组织以外,我们每个人的发展就会小得多。
让我们庆祝中国入世10年吧:由于中国的加入,我们更加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