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走进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让人肃然起敬,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抗战烈士万古常青”的纪念碑位于陵园正中。走近可见,高大的陵园门楼掩映在绿树丛中,陵园内苍松簇簇,翠柏森森,庄严肃穆。
记者见到欧兴田老人时,他看上去精神矍铄,经过了解,记者得知,欧兴田1925年出生于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1939年参加革命,是一名抗战老兵。看到欧兴田右臂上的刺青,老人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
“伤了相互照顾,死了替对方收尸。”九个热血少年目睹日军对我人民的屠杀后,在一间破损不堪的教室里,立下誓言抗日,他们担心死后尸体无法辨认,就用针和墨在胳膊上刺下自己名字以便相认。抗日战争期间,欧兴田和其他8位同学自发成立了尖刀班,9位少年誓言抗日,并郑重承诺:“我们决心革命到底,谁都不能当逃兵,谁要是牺牲了,那活着的人就要好好地照顾死者的家庭,死者也得好好给他掩埋好,这就是我们活着的人的责任。”
抗战 8年,2400多名新四军战士英勇献身淮北战场,抗击了上万日伪军,使固镇县清凉村方圆百里成为苏皖边区唯一一块没有建立伪政权的地方。而当年立誓的9位少年,光荣地加入新四军,在战争中7人牺牲,年纪最小的男孩,眼睁睁看着一个接一个战友死去,却无法收殓遗体,悲伤的心情难以言表。
一句话承诺 三十年守护
而当年的庄重誓言,一直在敲打着欧兴田的内心。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12月,欧兴田所在的部队在清凉村修建了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淮海战役期间,陵园毁于战火。
怀着对昔日战友的眷恋之情和对先烈们的缅怀敬仰,1979年从部队回乡后的欧兴田,天天来到这个陵园遗址,心里默默念叨着牺牲战友的名字。不久,一个令人惊诧的决定在他心中诞生:践行誓言,用毕生之力,重建烈士陵园!为此,他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来到这个偏远的村庄,如今偌大的抗战烈士陵园就是由欧兴田花费多年时间一手创建的。
1992年得到省有关部门建园批复后,他就担负起重建“淮北西大门烈士陵园”的重担。
可是修建烈士陵园谈何容易!陵园修建资金从哪来?当初有人劝欧兴田打消修建陵园的念头,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算了。可倔强的他不愿让这些英雄灵魂散落各地,便背上干粮,两年内走访六省,找到了36位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的老领导商讨建园之事,得到了广泛支持。欧兴田深知建园资金有限,有些是老干部、老将军和群众捐献的血汗钱,他一分也舍不得乱花,欧兴田的生活极其简朴,他没有留给后辈任何“财产”,却几乎把所有的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烈士陵园的修建和维护上。
现在陵园内长眠着23位抗战英烈,烈士墓碑构成了错落有致的纪念碑林。2005年 8月陵园被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 5月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欧兴田自陵园修建开始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一守就是30多年。
不辞千辛万苦 寻找烈士遗骨
在建陵园之际,为了能把在清凉村一带牺牲的烈士遗骨找到找齐,欧兴田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去各地寻找。抗战先烈都已牺牲五六十年了,有的烈士家庭没有后代,有的没有被登记入档,欧老就走村串巷,栉风沐雨,寻访知情人,反复调查核实,并将烈士遗骨带回清凉村。
而烈士的家乡大多是偏僻的乡村,之前交通条件还很落后,欧兴田骑着自行车,有时是步行,掉到沟里、摔倒在田间,就爬起来,喘口气再走。遇上雨雪泥泞更是困难重重,欧兴田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冬天,旷野里天寒地冻,他的脸和手都被寒风冻得麻木,好不容易才找到的烈士遗骨用红布裹好,背在身上,自行车连推带扛走了十几公里才上好路,很多烈士遗骨就是这样由欧老亲自背回的。
欧兴田老人深知自己已是古稀之年,流水般的光阴使他异常地珍惜,要在有生之年重建陵园的决心支持着他,义无反顾地实现平生夙愿。30年间,欧兴田将寻找到的23座烈士坟墓陆续迁入自己一个人修建的陵园中。每座坟上都有他自己一笔一画刻出来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