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在办理公务
刘梅1991年出生在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紫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几间不大的土墙瓦房,挤着一家 7口人。平常女孩喜欢的逛街、玩游戏、发微博、没心没肺的笑……好像都不符合刘梅的特点。她的名字与一大堆荣誉联系在一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最美基层党员、“感动纳溪”先进人物等。无论身在何地,她都牵挂着家中的亲人:偏瘫多年的爷爷、做过四次手术的阿婆、癫痫痴呆的叔叔、意外受伤的父亲、带病打工的妈妈、还有正在读书的弟弟。沉甸甸的荣誉、沉甸甸的责任与她的年纪似乎并不相称。
近日,笔者走近刘梅,寻访了这个平凡女孩背后的故事。
“我要的就是这种简单的幸福”
在刘梅的记忆里,自己这个家一直过得很艰难。一个先天痴呆的叔叔身患癫痫,时常发作,生活不能自理;阿婆身体一直不好,15年间先后做过三次血管瘤手术和一次肠梗阻手术,只能帮着做些简单的家务;爷爷 9年前因高血压得了偏瘫,长期卧病在床;父亲 5年前在工地上遭遇事故,造成肺部和肋骨严重受伤,下肢无力,不能干重活;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仍坚持在城里的一家餐馆打工。
尽管父母成天忙里忙外操持着这个家,照顾病人,但稍有空闲,父亲刘永江总要给年幼的刘梅姐弟俩讲些生活和做人的道理。每天放学后,刘梅都要忙着赶回家帮着爸爸妈妈干活。她想多分担点父母的担子。
去年腊月,阿婆的血管瘤再次复发,进城住院动手术。在村上当文书的刘梅每天忙完一回家,就忙着煨好鸡汤,走上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再乘车赶到医院接他*的班。
“既然是一家人,就要同甘共苦坚持下去,不可能把哪个单独扔下。”刘梅说,每次回家,“傻子”叔叔都要望着她露出难得的笑,她觉得这是一种简单的幸福,挺好!
“我要做一个不停转动的陀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010年 7月,高中毕业的刘梅来到泸州一家蛋糕店打工卖酥饼,同时在一家娱乐厅做迎宾。她跟家里人说要自己挣钱上大学。
每天早上 7点钟,刘梅准时起床,边啃馒头边往蛋糕店赶。领出酥饼走街串巷叫卖,经常是中午 1点过后才最后一个返回店里吃午饭。短暂的休息后又提着酥饼走向炙热的街头。她回忆说,那个假期穿烂了好几双廉价的凉鞋,“也不知道脚上起了多少个水泡。”
晚上 7点,她又匆匆赶去做迎宾,这一站又是 5个小时,下班回到住处,倒头就睡着。
卖酥饼,做迎宾,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这其中的苦与累只有她自己知道。打工40余天,刘梅省吃俭用,靠自己的勤劳和汗水赚了4000多元。当年 9月,刘梅走进了大学校门。但却并不是当初自己填报的那所大学。为了省去每年几千元的学费,她和当地政府签订协议,成了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名定向培训生。
进入大学后,刘梅一边学习,一边继续她的“打工”之路。两年的大学生活中,刘梅就像一只陀螺不知疲倦地运转,没有花家里一分钱,还把节余下的钱全部拿回家里补贴家用。
“我要有颗感恩的心”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大学快毕业时,刘梅很纠结:是履行承诺回村当村官,还是留在城里挣更多的钱。
其实,作为学院同年级首批入党的优秀毕业生,刘梅要想找一个好工作并不难。还未毕业,一家公司就向她伸出橄榄枝:年薪4万,正式员工。该公司销售经理唐丹这样评价她,“勤奋,好学,做事认真,吃得苦!”
刘梅很想去,不为自己,只为了家里那一大帮子患病的亲人。父亲刘永江告诉刘梅,家里的困难是暂时的,“做人要懂得感恩”。就这样,刘梅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回到家乡天仙镇文登村当了一名文书。
村文书虽然算不了什么官职,但在刘梅眼里,这就是自己的工作岗位,就要干好。每天早上,刘梅都要早早起床,做好一家人的饭菜,再步行半个多小时赶到村办公室。整理资料,接待群众,有时还要进村入户,为特殊困难群众办理各种手续。村党支部书记熊亨秀告诉笔者,“别看刘梅年龄不大,工作和家庭分得清清楚楚。只要村上交办给她的事情,她总是做得又快又好!”
“当村官虽然挣钱不多,但可以为村里的群众做点事,又可以每天回到家里看到自己的亲人,这是一种幸福。”刘梅说,“我要有颗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