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下社区服务已在全市蔚然成风。在石景山,一种“党员、党组织双承诺”的模式正在推行中,即在单个党员服务基层的同时,让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与社区基层党组织对接,依靠集体的力量去服务群众。
去年,新做法刚一出台,就在全区党员、群众中引发广泛讨论。有人双手赞成,认为集体力量大,今后给社区提供的服务会越来越多;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只是形式上的“突破”?
一年过去,石景山全区 140余个社区中,已有57个与机关党组织接上头,获得了帮扶。新做法取得的成效赢得了普遍认可。
40万条承诺惠全区
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对接服务社区,这一做法脱胎于石景山区2007年就启动的“我是党员我承诺”主题实践活动。
当年 3月,该区号召从领导干部到流动党员,从机关到社区,从社团到企业,立足各自岗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围绕群众的关切、期盼奉献力量,并进行郑重承诺。
“我承诺每天坚持在社区巡逻”、“我承诺照顾社区里的孤寡老人”……一件件惠民任务被党员认领。
6年间,石景山全区党员共作出承诺40余万条,每年党员承诺率保持在75%以上,承诺兑现率保持在98% 以上。
随着时间推移,在这份傲人的成绩单背后,一些问题也逐渐开始暴露出来。区委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党员反映单枪匹马兑现承诺力不从心,帮扶对象生活困难或是家庭长期不稳定,仅靠一两次帮扶活动或是一个党员的力量很难解决问题。
一个人能力确实有限,如何才能突破这一瓶颈呢?
党员自发抱团服务
两三年前,一些典型的党员承诺案例开始引起区委、区政府的特别关注。
石景山医院门诊部主任穆建新,承诺“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服务”。可要想兑现,光靠他一个人远远不够。
医院门诊大厅设计容量为每日接待患者1200人次,而每天实际来就诊的人数已经超过4000人次。穆建新带领同事对内科、外科及妇产科等门诊布局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造,减少患者往返次数,适当增加人力配置和医疗设备,缓解了门诊区域拥挤嘈杂、等候时间过长等问题。
穆建新还和同事将服务阵线前移,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全程陪诊服务。
区住建委党员王晓庆也和同事们一起,首创了保障性住房审核的社区听证会制度,将初审工作延伸到了社区居委会,方便居民就近申请、就近递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