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见证了泉州30年间的卫生变化
以前,人们家里没有卫生间,家家户户都是用马桶来大小便。每天清晨,会有专门收集秽物的人过来,挨家挨户把各家放在门外的马桶里的粪便,或装进大马桶挑走或倒进推车,然后再拉到粪便站去处理,这就叫倒马桶。如今,家家户户基本有了卫生间,倒马桶也逐渐消失。家住中心市区 中山南路519号的蔡若英老人曾是水门社区的倒马桶工。30多年间,她的服务对象从百余户逐渐缩减到一户。随着半个月前那唯一一户请了保姆,她也正式停下了倒马桶的活。
清晨4点出工 日担百户秽物
蔡若英老人79岁了,30多年前从工厂退休后开始倒马桶。老人已经记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只模糊记得有30多年的时间了。
水门社区下辖46个居民小组。老人回忆道,以前,她每天清晨 4点起床,沿着惠存巷、楼仔巷、竹街、四堡街、水门巷、马坂巷走一圈,将 100多户人家门口的小马桶倒净。“惠存巷、楼仔巷秽物加起来有一担大马桶,竹街、水门巷一担,其他小巷加起来,每天总共要挑 4担。蔡若英的体重70多斤,一担大马桶重70多斤,挑得累的时候,每次大马桶只能装到七分满。倒小马桶、挑着大马桶来回走千余米到公厕倾倒,这些需要3个小时才能做完,等到收工,往往已7点了。此时,她才回到家吃早餐。
最难熬的是夏天,气温升高令小马桶内的秽物更臭,遇上台风天还得小心屋顶吹下的瓦片和满是雨水的地面。30多年间,蔡若英没有让一户街坊邻居的小马桶隔过夜,除了大年初一那天。“唯一的假期是大年初一,30多年,我只放过30多天假。”老人说。
采访时,蔡若英只有坐着才能与记者正常交谈。30多年了,扁担压弯了蔡若英的背。老人驼着的背与地面几乎成90度角。
日薪仅5元 邻里感谢她
倒马桶并不是一份体面活,蔡若英却笑着称之为“倒夜香”。倒马桶的工资微薄,蔡若英却毫无怨言,当年从老街长手中接过挑马桶的扁担时,蔡若英连工资多少都没问,她承诺要做好这份工。据水门社区工作人员回忆,当时社区开给卫生员的工资一个月是10多元,几年后涨到一个月 400多元。工作人员约摸算下,在蔡若英默默工作的30多年里,总收入不超过5万元,每天工资不超过5元。
蔡若英倒马桶,最不能理解的是儿子。母亲有着稳定的退休金,为何不在家享清福。但蔡若英有着她质朴的想法:许下的承诺、必要信守。日子久了,儿子、媳妇也被母亲的行为感动。蔡若英生病的时候,媳妇主动扛过扁担挑马桶。
在街坊邻居中,即使不能叫出蔡若英的全名,大家也都知道这位倒马桶30多年的老人。每天上午,当蔡若英从水门巷热闹的早市穿过时,街坊邻居都会向她点头问好。每次蔡若英买菜,店主总都给足了分量,大家对她怀有深深的谢意。
城市发展变迁 倒马桶成“绝唱”
上世纪90年代,泉州开始旧城改造,越来越多的老街坊有了自己的家庭卫生间。那时人们第一次用上坐式马桶,手一按水一冲,全家人像过年般开心。后来,家家户户基本 用上了卫生间。7年前,考虑到若英的身体情况,社区辞去了她卫生员的工作。不过,街坊邻里有需要,她依然乐意帮忙。
现在,100多户邻居,只有81岁的柯秀珍老人一户需要倒马桶。柯秀珍住在 马坂巷,独居且行动不便。这些年来,蔡若英除了帮她倒马桶外,还会顺带帮她打扫房间,陪她上街或聊天。但半个月前,家人给柯秀珍老人请了专职保姆,倒马桶的事自然由保姆代劳。这意味着,蔡若英正式和倒马桶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