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克达拉飞出一首欢乐的歌,父辈们来到兵团唱起这首歌……”初见顾翔是在他的工作室,齐肩的长发,简单的黑色T恤,看起来低调、谦和。他手拿一把吉他,席地而坐,深情地 弹唱着《天山最美的歌》。顾翔说:“我的事业,就是用歌声诉说着天山儿女的故事!”
走上原创音乐之路
1969年 6月,顾翔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由于父亲热爱音乐,他自幼受家庭熏陶,跟姐姐一起学习音乐,5岁识简谱,学习演奏二胡。谈起自己与音乐 结缘的经历,他记忆颇为深刻:“小时候,家里吃饭前,父亲要求我们家成员必须每人唱一首歌才可以吃饭,这就培养了我从小爱唱歌的习惯。从那时起,我也逐渐爱上了音乐。7岁时,我又开始学习绘画。就这样,音乐和绘画成了我 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90年,21岁的顾翔跟随姐姐单位的音乐团队首次迎来了电视台录制演出的机会。为了这次录制演出,顾翔和团队成员精心挑选了一首当时非常流行的歌曲,现场演出取得了成功。但是,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观看首场演出的顾翔却只等来了一个一闪而过的演出团队演奏的电视画面。那一刻,顾翔激动的心情被彻底浇灭了。年少气盛的他,跑到当地电视台,找到了节目编导,询问他们辛辛苦苦准备的演出为什么只给了一个两秒钟的镜头。电视台的节目编导告诉他,他们唱的是别人创作的歌曲,过多的播放容易招致版权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顾翔恍然大悟。
走出电视台,在路上,顾翔不断思考着这个问题:唱了那么多年的歌,唱的都是别人的歌。就算我唱得再好,也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别人的歌曲。我为什么不能唱属于自己的歌呢?回到家里,顾翔把他平时精心收藏的磁带、唱片全部整理装箱,堆在了屋子的角落。从此,他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
带着画面做音乐
最初,顾翔很困惑:听了别人的歌曲进行创作的时候,就会带上别人歌曲的痕迹。但不听别人的音乐,他自己又创作不出来。就在顾翔很迷茫的时候,他认识了一群维吾尔族朋友。他发现他们在一起吃饭时,都有一个习惯:饭桌上必须要放一碗酒,酒轮到谁的跟前,谁就要唱歌,若是唱不出来,就要受罚喝酒。开始时,顾翔感到无所适从,后来,他开始自己摸索、研究,轮到他唱的时候,也能唱一些简单的、自己创作的、顺口溜形式的歌曲,大家可以跟着节奏拍手、跺脚,跟着旋律唱下来。这种创作形式给顾翔带来了最初的灵感,慢慢地,他爱上了这种创作形式。从那时候开始,顾翔意识到,要走上新疆通俗音乐创作的第一步,就是创作元素来源于生活。
发现自己所掌握的音乐技能过于局限后,1994年,顾翔跟家人商量后,只身一人到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学习,在学习电脑音乐制作与视频后期合成专业的过程中,顾翔巩固、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艺术创作水准,为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这些年,顾翔在新疆本土音乐的创作之路上,从未停歇。他常年外出采风,感受新疆广袤的土地、浓郁的多民族风情;与新疆音乐界资深人士和诸多本土原创音乐人亲密交流、探讨;掌握了多种乐器配器制作积累经验,并吸取国内外电子流行音乐的元素营养,将新疆本土音乐与电子流行音乐完美融合。从1995年至2012年的17年中,顾翔一共创作歌曲和配乐共70余首。他的音乐里面融合了新疆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锡伯族、回族等多民族音乐元素,同时也吸收了陕北、港台的音乐元素。如《天山最美的歌》、《布尔津的姑娘》、《那天你去了大草原》等融合多元素的原创歌曲,深受新疆各族群众的欢迎。
将音乐内涵延伸
出生在新疆的顾翔是听着王洛宾的歌曲长大的,所以王洛宾的音乐对他影响深远:“王洛宾创作的歌曲,贴切生活,没有时代限制,不论何人、何时、何地都可以传唱——这才是歌曲的生命力。”顾翔也借鉴、学习王洛宾的音乐风格,在创作中寻找歌曲的“灵魂元素”,赋予作品生命力。
在顾翔创作的歌曲中,有很多是反映当地普通百姓的内容,如《卖玉巴郎》《新疆的的哥的姐你们真棒》、《消防员之歌》等歌曲。顾翔还善于借鉴民族音乐元素,用歌声反映基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卖玉巴郎》讲述了讲诚信的维吾尔族巴郎艾力依靠自己的聪明头脑,通过经营玉器生意,开上了奔驰车,盖起了新楼房的励志故事。顾翔表示:“写这首歌,就是希望用歌曲传承一种精神,让听了这首歌的人去思考探索艾力致富的根源。”
在新疆本土原创音乐的道路上,虽然走得辛苦,但是顾翔却乐在其中。他希望自己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原创歌曲,唱出新疆的美景和各族人民的热情,让世界更加了解新疆这片热土。同时,也希望新疆本土原创音乐能够越走越远……